原標題:發達國家不作為 華沙氣候大會“有心無力”
  國際在線報道(記者 趙遠方):正在華沙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一周進入尾聲。第一周的談判幾乎沒有取得任何具體成果。16日,華沙爆發游行示威,抗議談判進展緩慢。
  在華沙國家體育場內的幾十個會議室里,全球190多個國家的代表團每天都會進行近20個小時的雙邊或多變磋商,但整個談判進展緩慢。儘管各方就全球氣候新協議的討論非常深入,但對“減緩、適應、資金和技術”這四大支柱內容還沒有相關草案浮出水面。
  談判之所以進展緩慢,客觀原因是第一周主要是技術性的磋商,有一些預備討論的意思,更關鍵的還是本周開始的高級別部長會談。更重要的原因是,以澳大利亞、日本為首的發達國家減排意願以及談判立場的大幅倒退。澳大利亞聲稱對於減排資金承諾不會再增加一分錢,而日本15日公佈的2020年新減排目標,從原先承諾的比1990年減排25%,變為增排3.1%。本次大會的主辦國波蘭的態度也談不上積極。在舉辦氣候大會的同時,波蘭政府還將舉辦一場高級別的煤炭行業大會,探討煤炭對全球經濟的貢獻,這與氣候大會的氛圍格格不入,被很多環保組織批評是“別有用心”。
  今年的大會談判主要包括三個方面:資金落實問題、損失損害補償機制的建立,以及2020年之後新氣候協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。資金問題是發展中國家最核心的關切之一,要求發達國家儘快落實資金承諾,為綠色氣候基金註入資金,但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,發達國家掏錢的意願大大降低,雙方在這方面的談判非常艱難。在新協議談判方面,發展中國家提出了一個方案,要求把溫室氣體排放的歷史積累作為重要考慮因素,以確保發達國家承擔起歷史責任,但歷史排放量最大的美國、歐盟,已經基本拒絕了這一方案。
  唯一可以讓人稍微樂觀的是,損失損害補償機制的建立。在本次大會的開幕上,菲律賓代表在談到颱風海燕造成的巨大災難時泣不成聲,並宣佈在會議達成積極成果之前“禁食”,讓各方對極端天氣的危害性有了更切實的認識,因此很有可能就建立損失損害補償機制達成一致。
  本次大會主要是為2014年的實質性談判和2015年達成新協議打基礎,即使是最樂觀的談判代表也不期待華沙能成為一個裡程碑,只是希望它能通向2015年的成功。因此,各方以及輿論都比較低調,不認為本次大會會取得任何突破性進展。本次大會的官方口號雖然是“我在乎”,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,也只能是“有心無力”。
  本次大會還是出現了一些積極的亮點。非政府組織十分活躍,通過各種方式向談判的“阻礙者”施加壓力,敦促談判進程繼續向前。在氣候大會期間,全球約700個非政府組織組成的“氣候行動網絡”每天都會評選一個“化石獎”,授予阻礙氣候談判的國家。澳大利亞、日本、波蘭這些“攪局者”紛紛中獎。16日,環保人士還在華沙舉行了大規模的游行示威活動,抗議氣候談判進展緩慢。希望環保組織的壓力,能夠敦促各國的部長們在下周的談判中拿出更多的誠意和行動,讓本次大會不要一無所獲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o95zoiyd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